夜半残灯坐不眠,孤吟霜月小寒天。
昏昏病眼时无恙,又托精诚向简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歌内容,从诗中找出可以表现诗人感情的词语或者诗句,并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分析。本题要求考生翻译诗歌,并写出注释。首先要注意关键字词“残灯”“霜月”“昏昏”,翻译时注意保持原意,不改变原诗句的意思。
参考译文:
夜深时候我坐着,灯也快要灭了;
孤寂地吟着寒月之下的小诗。
病眼昏昏然却无恙,
又托付给精诚来诵读简编。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人在深夜里,孤独地坐在灯前苦吟,他吟的是寒月下的霜天小诗,而自己却是病眼昏昏然,但他仍然坚持着,用他的精诚来诵读简编。
此诗写于诗人晚年,当时已经年迈体衰。然而,对于自己的遭遇和感受,他却有独到的体会。他在《自咏》一诗中说:“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可见,他晚年虽已衰老多病,但心情并不消沉,而是乐观开朗。因此,在诗中,尽管他感到孤独、寂寞、无聊和苦恼,但却能泰然处之,把这一切都当作是人生的一部分,而没有悲观失望的情绪。
全诗以“残灯”起兴,以“昏昏”收束,构成了一种凄寂的氛围。“夜半残灯坐不眠,孤吟霜月小寒天。”“残灯”,点出时间是在夜晚;“不眠”,表明诗人因思及往事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孤吟霜月小寒天”,既点明时节是深秋之夜(霜月),又表明作者的心情是孤独惆怅的(孤吟);“小寒”二字则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首句“残灯”与第二句“孤吟”之间,有递进关系:残灯犹明,说明诗人还清醒;而残灯渐熄,孤吟不止,则说明诗人已陷入深沉的苦思中。
颔联“昏昏病眼时无恙,又托精诚向简编”承上启下,承接了“孤吟”这一主题。“昏昏”两句,既写出了诗人此时的神态和心境,又揭示了他苦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病眼难睁;另一方面是因为心中有所牵挂,不能安心读书。“又托精诚向简编”一句,既照应了“孤吟”一词,又表达了他“托精诚”的目的。
颈联由物及人,将诗人比作一位“托精诚”者。《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论语》曾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可见,“托精诚”的人应该是君子。同时,“托精诚”也正符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他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怀有“精诚”。
既是对颈联的具体化,又是对全诗的总结。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留恋之情,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