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止沧洲落木疏,幽人隐处近何如。
遥峰挹翠千重瞑,积水涵光一镜虚。
闭户每怀孙敬宅,垂帷应识董生居。
相期无限归来思,拟向江皋共读书。
洞江书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江书室》是明代诗人郭廑创作的一首古诗。
郭廑,字敬夫,福州人,是明代一个著名的隐士。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他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郭廑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风格,而且其内容往往富含哲理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他的这种诗风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因此,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洞江书室》这首诗歌通过描绘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展示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理想化追求。“雨止沧洲落木疏,幽人隐处近何如”这两句,诗人通过雨后的景致来象征内心的平静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遥峰挹翠千重瞑,积水涵光一镜虚”则进一步用远山和流水的意象,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整首诗通过这些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诗歌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比如“闭户每怀孙敬宅,垂帷应识董生居”,这里的“孙敬宅”和“董生居”分别指代了两位古代学者的生活场景。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知识的尊重,也体现了他希望通过隐居来实现与古人对话的愿望。
《洞江书室》不仅是一首诗,更是郭廑对人生和宇宙的一种哲学探索。诗中的“相期无限归来思,拟向江皋共读书”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表明,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诗人都坚持自己的信念,寻找心灵的归宿。
《洞江书室》不仅是一首表达隐逸生活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象征。通过对这首作品的介绍和分析,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明代诗歌的独特美学价值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