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黄瘦不胜春。
淡洗铅华出素新。
晓怯东风落绛唇。
似羞人。
红紫纷纷莫漫嗔。
忆王孙 白海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王孙 白海棠》是明代沈宜修创作的一首词牌名。这首词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春天里白海棠的娇艳以及与之相伴的杜鹃啼叫和燕子泥泞的景象,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
从作品本身来看,该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春日中白海棠的美丽与生机。海棠枝上的杜鹃啼叫声、憔悴的春光中的燕子以及香炉旁飘移的柳棉等细节,都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投入和审美情趣。
从艺术特色上分析,《忆王孙 白海棠》在语言运用上也颇具匠心。如“香冷炉烟花影移”一句,既点明了季节特点,又营造出一种静谧、优雅的氛围。同时,词中也不乏情感的表达,如对于燕子的描写,既有对春天的喜爱,也有对生命状态的关注,这种情感的细腻刻画,使得整首词更加饱满,更能触动人心。
《忆王孙 白海棠》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其文化内涵。作为一首词牌,它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传统和审美观念。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词人传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历史背景和文化影响来看,《忆王孙 白海棠》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词,它更是明朝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词,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审美趣味以及社会风情。同时,这也为研究当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环境。
《忆王孙 白海棠》不仅在艺术上有着较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化、历史和情感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赞颂,也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领略到古人的智慧与才情,还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中华诗词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