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彝伦堂前石晷诗

流沙迢迢隔溟渤,不取昆吾铸奇物。
杏坛花开春昼迟,帝遣良工琢山骨。
圆如满璧巨如轮,三尺瑶台高捧云。
子午南北已定位,度数安用罗星辰。
六堂深沉更漏早,旭日扶桑照林杪。
一丝影射白玉盘,万井钟声报清晓。
先生盛服坐皋比,犹记花砖催直时。
寅宾出纳著二典,赤心只许羲和知。
爰则晨昏造小子,寸阴自惜勤终始。
期在涓埃答主恩,大明教化同一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国子监彝伦堂前石晷诗》是明朝文学家袁珙所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袁珙的这首诗通过对石晷的描写,传达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历史沉淀的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读者理解和共鸣。例如,“流沙迢迢隔溟渤”一句,既表达了地理位置的辽阔,又隐含着时间的漫长和变迁的无情。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深意。

从文学角度来看,《国子监彝伦堂前石晷诗》的语言精炼而富有力量,通过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宏大的意象。诗中的每一句话都像是精心雕刻的小品,共同构成了一幅历史的长卷。此外,诗的韵律和节奏也处理得当,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之一,袁珙的《国子监彝伦堂前石晷诗》以其深邃的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人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扇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