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课农

已悔辞书卷,堪怜稼穑难。
蝉吟三伏暑,雁阵五更寒。
轻棹还飘泊,颓庐葺未完。
自知通塞久,窗外鹊声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畴课农》是华文钦创作的明代诗歌作品。该诗不仅描绘了农耕生活的艰辛,也展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刻理解和同情。以下将对这首诗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
  • 华文钦,明代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对农民生活的理解为主。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西畴课农》的原文如下:
    已悔辞书卷,堪怜稼穑难。
    蝉吟三伏暑,雁阵五更寒。
    轻棹还飘泊,颓庐葺未完。
    自知通塞久,窗外鹊声干。
  • 这首诗的译文是:我后悔当初辞去了书籍,可惜农民耕种艰难。
    夏天热得像蝉鸣三伏天那么热,冬天冷得像雁阵飞在五更天那样寒冷。
    我轻舟飘荡,四处漂泊,但破旧的房屋还未修好。
    我知道自己远离家乡的时间已经很久,所以只能听见窗外喜鹊的叫声,感觉它们似乎在为我担忧呢。。
  1. 创作背景
  • 《西畴课农》的创作背景是明代,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华文钦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农民辛苦的同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留恋。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看法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1. 诗歌赏析
  • 华文钦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三伏暑”与“五更寒”,生动地描绘出农民在艰苦环境中的劳动状况。此外,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了一种深沉的情感,使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1. 文化意义
  • 《西畴课农》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明朝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它通过描写农民的生活状态,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这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明朝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

《西畴课农》作为华文钦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其深邃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状和文人的思想情感。对于喜欢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无疑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和欣赏的好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