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堂见贤思齐之意也

客中一饱外何知,仍把诸公卷里诗。
老我不胜惊坐起,耳根华发正披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见贤堂见贤思齐之意也》是明代诗人庄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表达了作者在阅读诸公卷里诗篇后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庄昶,字孔旸,江浦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以谏谪桂阳州判,官至礼部郎中。其诗作在当时已有诗名,晚年更有所成就。
  2. 诗歌原文:《见贤堂见贤思齐之意也》
    客中一饱外何知,仍把诸公卷里诗。
    老我不胜惊坐起,耳根华发正披披。
  3.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此诗以“见贤堂”为题,意在表达作者在阅读了诸公的诗篇后,深受启发,产生了强烈的学习与效仿的欲望。
  • 意象描写:诗中的“客中一饱外何知”反映了作者在旅途中的生活状态,但并未因此感到满足。相反,他更加渴望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点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 情感表达:“老我不胜惊坐起,耳根华发正披披”描绘了诗人因受到启发而从座位上惊醒,以及随着年岁增长,白发渐生的情景。这一转变反映了诗人对知识与智慧的渴望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1. 创作背景:据记载,这首诗是庄昶在明成化二年(1466)所作,当时他以庶吉士的身份入仕,并在后来的仕途中不断取得进步。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受到了当时的文人雅士的认可,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艺术价值
  • 语言风格:庄昶的诗歌语言质朴、简练,富有音乐性,读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同时,其运用的意象和比喻也十分贴切,能够深入人心。
  • 思想内容:此诗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望,也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反思。它鼓励人们要不断学习,追求进步,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活出真正的自我。
  1. 文化意义
  • 文学地位:作为明代的诗歌代表之一,庄昶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思想启迪:通过解读这首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学问的追求和对道德修养的重视。这种精神值得今人学习和传承。

《见贤堂见贤思齐之意也》是明代诗人庄昶的一首代表作。通过对其诗歌原文及其赏析,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