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向秋风几,长惊白发根。
何身无礼乐,此匕亦乾坤。
红杏谁家洞,山藤破屋门。
题诗从谢老,倒尽菊花樽。
谢医士为谢汝申作
介绍
《谢医士为谢汝申作》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篇骈体文,创作于清乾隆年间。该文是作者应友人之请为好友谢汝申所作的一篇序言,主要叙述了作者与谢汝申相识、交往以及谢汝申生病期间的情景。
袁枚(1716年5月24日-1798年2月23日),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浙江绍兴府慈溪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他是清朝中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画家,被誉为“江左三大家”之一,与著名书画家郑燮、李渔并称为“清代文人三友”。
在这篇作品中,袁枚通过对谢汝申病中的生活点滴进行描写,表达了对友情和生命的珍视以及对医生的感激之情。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文字,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友情和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
《谢医士为谢汝申作》全文如下:
谢君汝申,吾友也。余与君同庚,自幼至老,相知相爱,无间可裂。君少孤,母兄相继殂,茕然一身,困于饥寒,余常为之悯恻。及见君居贫而自奉丰俭有节,读书习业,不稍懈惰,余益嘉其能自励也。
一日,忽闻君病笃,亟往视之,则气息奄奄,面色如灰,卧于榻上,口不能言,惟以手点额。余问之,则曰:“病已垂绝,恐不起矣。”余惊极,不敢复言,但坐于旁,默默而已。久之,君微呻,曰:“谢君为我诊脉。”余不得已,为君切之。按至右尺,觉微有动,遂为君诊曰:“君之脉未尽绝,尚可救也。”
既愈,君曰:“谢某,我固知汝为知己者,然吾病虽起而愈,然非吾力所能自致,赖汝之贤,得以延命。今吾得全生,实出汝恩施。汝当为我记之。”余曰:“君何足道?”君曰:“吾生平无他长,惟好读书,尤工小楷。每有所作,未尝自暇,必待书成而后食。吾之志如此。”
余闻之,叹曰:“君真可谓好学不倦者也!”因取笔砚置君前,欲为之题。君辞曰:“此非吾事,吾且安枕而卧矣。”余乃止。
于是,余作《谢医士为谢汝申作》,以记其事。诗曰:
昔闻汝申名,
今见汝申身。
穷途逢知己,
生死共患难。
诗成,付之火。君曰:“吾死不足惜,吾书当留传。”余亦感其言之善,遂藏之秘阁,以为子孙之训云。
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袁枚对好友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尊重。同时,诗中还体现了袁枚对于生死观的认识,他并不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自然现象,强调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