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经过日,蹉跎忽十年。
青山不改色,白发已盈颠。
话旧浑疑梦,论文鄙草玄。
相留今夜宿,明月向人圆。
访华宾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华宾阳》是明代诗人秦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回忆起过去的时光、对青山不变的感慨以及对白发苍苍的自省,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之情。
在探讨这首诗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诗歌内容:《访华宾阳》通过“忆昔经过日,蹉跎忽十年”等句子,传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生活经历的回顾和感慨。其中,“青山不改色,白发已盈颠”反映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话旧浑疑梦,论文鄙草玄”则体现了诗人对过去学术追求的一种自我反思。
艺术手法:秦朴在创作中运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诗歌表达手法,如对比、象征、用典等。例如,“青山不改色”象征时间或环境的变化,而“明月向人圆”则可能寓意团圆和圆满,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变化与情感的流转。
文化背景:这首诗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环境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当时的文人多有忧国忧民的情感,同时也注重个人修养和精神世界的构建。秦朴作为当时文学界的一员,其作品自然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语言风格:秦朴的语言简练明快,富有节奏感。这种风格不仅易于读者理解和记忆,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访华宾阳》中,诗人通过对白描手法的运用,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诗句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秦朴的《访华宾阳》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的佳作,也是研究明代文化和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