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镐池水枯鱼欲鲍,岁岁驱民筑驰道。
又不见雷塘塘上吴公台,引水直从西苑来。
西苑区区乐不足,诏巡淮海观风俗。
千骑秦娥清夜游,院院承恩才十六。
不如离宫别馆四十馀,水殿龙楼恣所如。
舞态乱翻波影里,画眉争斗柳舒初。
十年梦觉江都好,乐极悲来何太蚤。
玉树仍歌建业宫,锦帆不返长安道。
坏堤枯木锁寒烟,陵谷经今几变迁。
落日人行河底路,不堪指点重回顾。
随堤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随堤行》并非文学作品,而是明代诗人殷奎的作品。《随堤行》是明代诗人殷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随堤行》描绘了一幅水乡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人民生活的深刻感慨。
殷奎,字孝章,一字孝伯,号强斋,明苏州府昆山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诗作却具有深远的影响。《随堤行》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
从内容上来看,《随堤行》通过对比“西苑”与“雷塘”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中央权力中心的不满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诗句“又不见雷塘塘上吴公台,引水直从西苑来”揭示了皇帝对民生的关注不足,而只是满足于自己的享乐。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皇帝的奢侈与民众的困苦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作者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批判。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殷奎在《随堤行》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暗示。例如,“西苑区区见不足,诏巡淮海观风俗”中的“西苑”象征皇帝的奢华和对民间疾苦的忽视,而“诏巡淮海观风俗”则暗示了皇帝对地方实际情况的了解不足,仅仅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报告。这种象征和暗示的使用,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也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从历史背景上来看,《随堤行》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这是一个国家政治动荡、经济繁荣但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殷奎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背景的真实反映。
《随堤行》作为殷奎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随堤行》的学习和解读,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殷奎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