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树堆山,流云捧水。
渔舟疑去天无几。
波涵初月净无光,晚霞散作千端绮。
芦荻洲前,茭蒲顷里。
棹歌声逐西风起。
野禽飞去不知名,烟波岂独元真子。
踏莎行 其二 望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行 其二 望湖》是一首明末清初的诗歌,作者是徐石麒。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作者介绍:徐石麒,字子升,号东痴。他是清朝的一位文学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踏莎行·其二 望湖》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诗歌原文:
远树堆山,流云捧水。渔舟疑去天无几。波涵初月净无光,晚霞散作千端绮。芦荻洲前,茭蒲顷里。棹歌声逐西风起。野禽飞去不知名,烟波岂独元真子。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徐石麒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通过“远树”与“流云”、“渔舟”与“天”的关系描绘出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神秘的画面。
- 情感表达:诗歌中充满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情感。
- 语言特色:徐石麒的文字简练而富有韵味,诗句之间流畅自如,体现了他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历史评价:该诗在历史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被认为是徐石麒作品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领悟,也反映了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创作背景:徐石麒生活在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他的诗作往往受到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和推崇。然而,关于《踏莎行·其二 望湖》的具体创作背景,目前没有详细的文献记载,但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他的游历或生活中有所触动而创作的。
文化影响:《踏莎行·其二 望湖》作为徐石麒的代表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关注,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在创作中或多或少地受到其影响,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踏莎行·其二 望湖》作为徐石麒的杰作,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首诗不仅是徐石麒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对于那些欣赏自然美景、寻求心灵慰藉的人们来说,《踏莎行·其二 望湖》无疑是一部值得品读和珍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