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董泉

石隙鸣泉泻,秋深玉髓流。
精灵涵太始,澄澈浚源头。
出涧施千顷,馀波沃九州。
生民望龙雨,早晚此中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董泉》赏析:徐浦的五言律诗

徐浦,明福建浦城人,字伯源,号台石。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官弋阳,知县,曾镇压叶世豪起事。擢工科给事中,累官广西佥事,致仕归。

在《咏董泉》这首诗中,徐浦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董泉水流的景象。首句“石隙鸣泉泻”,形象地展现了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声音清脆的情景;接下来“秋深玉髓流”,则形容泉水在秋夜中的晶莹剔透,如同玉石般纯净。

“精灵涵太始,澄澈浚源头。”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董泉水源的赞美之情。他用“太始”和“源头”这两个词汇,表达了对水源清澈、源远流长的赞美。同时,这也反映了他对自然之美、生命之源的崇敬之情。

“出涧施千顷,馀波沃九州。”这两句则具体描绘了董泉水流带来的益处。它不仅滋养了千倾良田,还惠及了广大的国土。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也寄托了他的理想——希望天下人都能得到自然的恩泽。

最后一句“生民望龙雨,早晚此中求。”则表达了诗人对董泉水流的期望。他期待着这样的甘霖能够降下,滋润万物生长,让人民得到丰收的喜悦。这既是对自然的美好祝愿,也是对人间烟火的深切关怀。

《咏董泉》作为明代诗人徐浦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词藻,成功地描绘了董泉水流的美丽景象和深远意义。这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让人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