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霁行恒山道中

名山雪后更嵯峨,积素新晖两荡磨。
始识塞关门尽玉,忽惊松壑树鸣鼍。
霏微风削瑶峰屑,滟潋光摇陆地波。
快眼远心何处尽,南天缥缈白云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雪霁行恒山道中》是明代诗人徐如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展现了诗人在恒山道中所见的雪后美景以及内心的感受。以下是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徐如翰,字伯鹰,明绍兴府上虞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官行人,曾监军天津,因不附魏珰削籍。崇祯初起平凉参政,镇压农民军罗汝成等部,有《檀燕山集》、《秦游草》。
  1. 诗歌内容
  • 开篇:“名山雪后更嵯峨,积素新晖两荡磨。”描述了雪后的恒山更加雄伟壮观,白雪覆盖,阳光照耀之下显得格外耀眼。
  • 第二句:“始识塞关门尽玉,忽惊松壑树鸣鼍。”表达了进入恒山深处后对景象的震撼,仿佛看到塞门处的关口如玉石般晶莹剔透,而突然听到松林深处树木间的响声,如同鼍(一种水生爬行动物)的声音。
  • 第三句:“霏微风削瑶峰屑,滟潋光摇陆地波。”描绘了细雨轻风中,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像玉石一般打磨着山峰,而阳光照射下的水面波光粼粼,仿佛陆地也在摇晃。
  • 尾句:“快眼远心何处尽,南天缥缈白云多。”表达了诗人对于眼前美景的无限遐想,心中所想之处似乎都已被美景所填满,南方天空中飘动的白云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1. 艺术特色
  •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恒山世界。
  • 押韵严谨,音节流畅,读来朗朗上口,体现了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 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自然景观更加生动形象。
  1. 文化背景
  • 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部,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历史上文人骚客多次在此留下足迹和诗作,如释道潜、韦镒等人的诗作均赞美恒山之美。
  • 恒山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著称,还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和历史记忆。

《雪霁行恒山道中》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恒山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才情与情感,还能深入了解到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魅力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