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下留别濮阳所知

残春惜别洛阳花,濮上行吟暮景斜。
万里飘零常作客,十年归去已无家。
星边一剑心徒壮,海上扁舟鬓欲华。
若到衡门翻自笑,依然蓑笠旧生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花下留别濮阳所知》是明代诗人徐孟章的作品。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徐孟章(约公元1500年前后在世),字文卿,号东皋子,明代著名诗人、文学理论家。其生平事迹不详,主要活动于嘉靖至隆庆年间,活跃于文学界,对后世影响颇深。
  1. 作品原文
    残春惜别洛阳花,濮上行吟暮景斜。
    万里飘零常作客,十年归去已无家。
    星边一剑心徒壮,海上扁舟鬓欲华。
    若到衡门翻自笑,依然蓑笠旧生涯。

  2. 作品解析

  • 内容概括: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春日洛阳与友人分别的情景,以及对漂泊生活的感受和反思。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 艺术特色:全诗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洛阳花的描写、行吟的描述以及归途中的景象描绘,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如“星边一剑”和“海上扁舟”,既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也暗示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希望。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洛阳花的留恋、对归途的迷茫以及对未来可能的自嘲,深刻地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不安和期待。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感。
  1. 写作背景
  • 根据现有的资料,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较为模糊。诗人在洛阳与朋友相聚后,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离开,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不舍和感慨。然而,由于缺乏具体的创作时间和历史背景信息,对这首诗的具体创作缘由只能做出大致的推测。

《花下留别濮阳所知》不仅是一首情感深沉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了明代社会风貌与文人心理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描绘、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命运以及友情的独特感悟。对于那些热爱古典文学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无疑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明代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