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闽王审知暮

八郡封疆一望遥,秋山松柏冷萧萧。
宫车去国成千古,剑玺传家历五朝。
石马嘶风金碗出,野狐穿冢宝衣销。
断碑犹识唐年月,春雨苔花字半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闽王审知暮”是明代诗人徐勃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闽王审知的怀念之情,还通过描绘闽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展现了闽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具体如下:

  1. 诗歌原文
    八郡封疆一望遥,秋山松柏冷萧萧。
    宫车去国成千古,剑玺传家历五朝。
    石马嘶风金碗出,野狐穿冢宝衣销。

  2. 诗歌解释

  • 八郡封疆一望遥:描述闽国的广阔疆域及其深远影响力。这里的“八郡”可能指的是当时被王审知统一或控制的八个地方,而“一望遥”则表达了这些地方在视野中的延展和辽阔。
  • 秋山松柏冷萧萧:用冷萧萧来描绘秋天山景中松柏的形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独的氛围。这种描写可能是为了更好地衬托王审知的离世和他留下的空寂与哀愁。
  • 宫车去国成千古:提到王审知的去世和其乘坐的车辆已经离开国家,成为“千古”的过去。这表达了对王审知一生贡献的肯定及对他去世的哀悼。
  • 剑玺传家历五朝:描述了王审知家族传承的重要物件——剑和玺。这些象征权力和权威的物品代表了王审知家族的统治和影响。
  • 石马嘶风金碗出:以石马和金碗为画面元素,描绘了古代闽国宫廷的豪华和王审知的奢侈生活。石马嘶风暗示了马的生动和力量,金碗的出现则显示了王审知生活的奢华。
  • 野狐穿冢宝衣销:最后,用野狐穿冢和宝衣销来比喻王审知家族的辉煌和消逝如同野狐般短暂而神秘。宝衣销则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1. 诗歌背景
  • 王审知的生平:王审知,字信通,号详卿,号白马三郎,出生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开国国君之一。他出身贫苦,早年加入王绪起义,后随军转战福建。907年(天祐四年),王审知被梁太祖朱温升任为中书令,封为闽王。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使闽国逐渐稳定并壮大。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徐勃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秋山松柏”、“石马嘶风”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深沉的情感色彩。
  • 情感表达:通过具体的景物描绘,徐勃表达了对王审知的怀念和哀思。特别是“宫车去国成千古”一句,既表现了王审知的功绩和地位,又表达了对其逝世的惋惜。
  • 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是对王审知个人的颂扬,也是对闽国文化的赞美。它反映了闽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成就。

“过闽王审知暮”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体现了徐勃高超的艺术造诣。通过对闽王审知生平的回顾和对闽国文化的赞美,这首诗成为了连接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