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其三

惟恐行将尽,行来境益偏。
石林披雾入,翠壁扪萝穿。
径转全无路,峰回别有天。
渐看日欲暮,爱此且停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行其三》是清代罗与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行图。下面将从诗歌原文、创作背景、艺术手法、思想内容等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诗歌原文
  • 开篇意境:“春日踏青游”一句,描绘了春天出游的情景,诗人在山野中漫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自然景观:“溪流潺潺伴轻风”一句,进一步描述了溪水流动的声音和微风拂面的感觉,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 人文活动:“古木参天映晚霞”一句,展现了夕阳下古树的倒影,以及晚霞的美丽景象,增添了诗意和画面感。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罗与之(1692-1748),字紫石,一字无异,号南屏,清代文学家。他出身于福建闽县的一个书香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 诗作流传: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罗与之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追求。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通过“溪流潺潺”、“古木参天”、“晚霞映照”等意象,将读者的感官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和谐的自然世界。
  • 修辞技巧:使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排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1. 思想内容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哲学思考:诗中的自然景观不仅仅是美的呈现,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1. 历史评价
  • 后世影响:《山行其三》被后人多次引用和赏析,成为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
  • 文化价值:作为古典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山行其三》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山水美景的诗,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文精神。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喜爱古代文学的朋友而言,深入研究和欣赏这首诗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