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雨没街渠,源头水亦活。
归骑惊瀊涡,努力睛闪烁。
入门坐空斋,旅思苦索莫。
岂无居高堂,谁复念蛙窟。
疏茅湿已穿,重絺疑大薄。
愁添甲子头,望入巫山脚。
昨夜方酣眠,清风动帷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潦雨没街渠,源头水亦活。
归骑惊瀊涡,努力睛闪烁。
入门坐空斋,旅思苦索莫。
岂无居高堂,谁复念蛙窟。
疏茅湿已穿,重絺疑大薄。
愁添甲子头,望入巫山脚。
昨夜方酣眠,清风动帷幕。
《久雨和答崇道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写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秋天,当时作者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处任书记,因久雨而作此诗。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楚的秋雨图:秋雨绵绵不断,天阴云密,山色空蒙,一片凄凉。接着,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秋雨人格化,赋予它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写出了“寒林”对“久雨”的不满情绪。
第三四句,诗人又把目光投向了人间,描写了人们为躲避秋雨而躲进深山的情景。最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将视线收回到自己身上,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与哀愁。整首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语言优美含蓄。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被历代读者传颂不衰。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