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从事母

贼来夫就縳,贼去妇欲捐。
赎身尚可百,挥金安惜千。
赤手捍锋刃,死心良可镌。
亦有几男儿,鱼肉终无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李从事母》是明代诗人夏良胜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如下:

贼来夫就縳,贼去妇欲捐。
赎身尚可百,挥金安惜千。
赤手捍锋刃,死心良可镌。
亦有几男儿,鱼肉终无传。

这首七绝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李氏母亲在贼寇入侵时坚强不屈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诗中“贼来夫就縳”和“贼去妇欲捐”两句,生动地展现了李氏母亲的坚韧与牺牲精神,即使面临困境也毫不退缩。而“赎身尚可百,挥金安惜千”则表达了她对于家庭未来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子女的关爱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李氏母亲形象的塑造,传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不仅是对李氏母亲英勇无畏、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也是对整个时代背景下普通百姓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在了解《挽李从事母》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后,可以进一步探讨明代诗歌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不仅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高峰,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例如,明代的诗歌往往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些特点在《挽李从事母》中得以充分体现。同时,该诗的创作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

明代诗歌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明代诗歌在音韵、对仗、意象运用等方面均有较高的成就,如李梦阳的豪放派、唐寅的小品诗等,都体现了明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挽李从事母》不仅作为一首诗歌作品,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更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通过分析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明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