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郊佳处总堪悲,仗剑南行远我师。
入路便知归有日,到家翻忆别多时。
百忧欲洒千行泪,两地难禁半夜思。
宦学恶怀谁共赋,满床纤管不成词。
惜别家兄十二咏 其十
介绍
《惜别家兄十二咏 其十》是明代作家夏良胜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兄弟分离之悲和对重逢之日的期盼。
诗中的“寒郊佳处总堪悲,仗剑南行远我师”反映了诗人对离别场景的描绘,寒郊之地往往象征着凄凉与孤独,而仗剑南行则表达了对未知旅途的坚定与勇敢。这些描述不仅勾画出了一幅别离时的场景,也展现了诗人面对离别时的内心世界。
“入路便知归有日,到家翻忆别多时。百忧欲洒千行泪,两地难禁半夜思。”这几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他既期待着重逢的日子,又无法抑制对分别时刻的回忆。这种情感的矛盾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真挚与深刻。此外,诗中的“宦学恶怀谁共赋,满床纤管不成词”透露出诗人在宦游求学期间的辛酸与无奈,可能暗示了他在仕途上的种种挑战和困惑。
从文学手法上看,诗采用了典型的五言绝句形式,简洁明快的语言背后蕴含着深沉的情感。通过对景物的精细描写以及内心感受的细腻刻画,夏良胜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既真实又带有梦幻色彩的艺术境界。例如,“忽去忽来如寤寐,相违相见已忘言”这句诗,巧妙地使用了比喻和象征,将时间的流动与人的情感变化融为一体。
在探讨《惜别家兄十二咏 其十》的文学价值时,不能忽视的是它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代表性地位。作为明代诗歌创作的一部分,此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某些特征。同时,该诗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和表达情感上的深度,使其成为研究明代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惜别家兄十二咏 其十》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它是明代文学的一个缩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思考。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的人来说,了解并分析这样的作品,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