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江上买归舟,载得月明真似秋。
浃岸柳丝怜老稚,满楼醉色下汀洲。
宜休未必如前辈,易退何妨挽末流。
公论到头惟笔在,甘棠不独咏西周。
别方通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别方通守》是明代诗人夏良胜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体现了作者对时政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经历紧密相连。夏良胜,明代江西南城人,字于中。他以正德三年进士身份进入官场,曾担任刑部主事、吏部等职,因反对南巡而遭杖责,后虽被恢复官职,却也因直言进谏被仇者举报,最终被流放至辽东。他的这段人生经历使得《别方通守》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性和历史感,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仕途沉浮中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从诗歌本身来看,《别方通守》以其精炼的句式、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明代中期文人的忧世情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诗中“使君江上买归舟,载得月明真似秋”描绘了江上的景致和月夜之美,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浃岸柳丝怜老稚,满楼醉色下汀洲”则表达了对年长者和孩童的关怀以及自己内心的感慨;“宜休未必如前辈,易退何妨挽末流”则透露出作者对权力更迭、世事变迁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别方通守》的学习,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还可以从中汲取面对人生低谷时的积极心态。夏良胜虽然经历了多次挫折,但他并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种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对于当代读者而言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别方通守》作为夏良胜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明代文人忧国忧民情怀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文化风貌,还能从中汲取面对困境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