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营先人兆十咏 其三

五里郊行转入村,何堪拈笔步招魂。
楚歌薤露知无艺,吴爱甘棠幸有存。
忍废蓼莪于弟子,但传清白与儿孙。
戴鳌山立泛鲸海,难拟高深一念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山营先人兆十咏·其三》是明朝诗人夏良胜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对家族先人的敬仰以及传承文化的决心。夏良胜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的文化情怀和对传统美德的推崇。

诗中“五里郊行转入村,何堪拈笔步招魂”,描绘了作者在郊外行走时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怀念。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中尤为常见,他们往往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故土的感情。同时,也体现了夏良胜在艺术创作上追求真实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楚歌薤露知无艺,吴爱甘棠幸有存”,这两句诗展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里的“楚歌薤露”指的是楚国的歌曲《薤露》,而“吴爱甘棠”则是对吴地的赞美。这表明夏良胜不仅关注现实,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今天,这种文化传承的意识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多样性。

“忍废蓼莪于弟子,但传清白与儿孙”,则表达了一种教育理念。这里的“蓼莪”指的是蓼莪草,是一种象征忠贞不渝的植物。作者认为,应该将这种忠诚的品质传递给后代,而不是放弃或忘记。这种教育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重要,它体现了夏良胜对于道德教育和家国情怀的重视。

这首诗还蕴含了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忍废蓼莪于弟子”的部分,作者表达了自己愿意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将家族的传统美德继续传承下去。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每个时代文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东山营先人兆十咏·其三》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篇,更是一份厚重的历史遗产。它不仅展现了明朝文人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审视文化的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