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郊行转入村,何堪拈笔步招魂。
楚歌薤露知无艺,吴爱甘棠幸有存。
忍废蓼莪于弟子,但传清白与儿孙。
戴鳌山立泛鲸海,难拟高深一念恩。

【注释】

东山营:今山东诸城东南,汉初封萧何为候官侯于此。

其三:第三首诗。

五里郊行转入村,何堪拈笔步招魂:我走了五里的山路来到郊外,转进村庄时,心情多么悲凄啊!

楚歌薤露知无艺,吴爱甘棠幸有存:听到楚国的歌声《薤露》,知道他们没有才能(指被项羽所杀);而吴地人民却爱护他们的“甘棠树”,所以得以保存。

忍废蓼莪于弟子,但传清白与儿孙:不忍心抛弃《蓼莪》的教诲,只希望把清白传给子孙后代。

戴鳌山立泛鲸海,难拟高深一念恩:像戴鳌山那样立在大海之上,难以比拟那深远的一念之恩。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借萧何功成身退,隐居山林,以“甘棠”喻人臣忠心赤诚,永垂不朽之德,抒发了自己对贤相的怀念之情。

首句写诗人在山野中行进,经过一片村庄。这里用“郊行”二字点明地点,表明诗人是在郊行途中。接着两句是说经过村庄之后,诗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悲切。他想起了那些为国捐躯、身死家亡的人,不禁感慨地说:“何堪!”“拈笔”二句,化用典故,说明萧何虽然已经辞官,但他的事迹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甚至有人把他比作楚国的《薤露》曲。这反映了人们对萧何的崇敬和怀念,表达了诗人对这位贤相的深深怀念之情。

“忍废”两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他说自己不忍心抛弃《蓼莪》这首诗,只想把它的教诲传授给子孙后代,让后人继承发扬光大。《蓼莪》原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是古代诗歌中表现孝道的重要篇章之一。诗人借用这一典故,表达他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先祖遗志,永远保持清廉的品德。

最后两句,诗人以戴鳌山为例,说明自己立志要像戴鳌山那样屹立于波涛汹涌的大海里,永不动摇。他用“泛鲸海”三字,形象地描绘了戴鳌山屹立不倒的姿态,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威武雄壮的形象。然而,诗人并没有满足于此,他还想到了更深远的一念之恩。这里的“一念”并非指某一种具体的恩情,而是泛指所有的恩情。他希望后人能够永远记住这些恩情,并将其传承下去。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描写萧何的故事和戴鳌山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贤良忠臣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后人的期盼。同时,诗中的典故运用巧妙而贴切,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