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行陪祀十首 其六

不问燕山桂,那知玉井泉。
稚儿方缊草,老妇未衣绵。
夜梦追三窟,朝餐费万钱。
提兵须几镇,何独向西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郊行陪祀十首·其六》是明代诗人夏良胜的作品。在这首诗中,夏良胜以朴素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不问燕山桂,那知玉井泉。稚儿方缊草,老妇未衣绵。夜梦追三窟,朝餐费万钱。提兵须几镇,何独向西川。通过这些简洁而深刻的诗句,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微妙的情感纽带和生活状态。

诗中的“稚儿方缊草,老妇未衣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也体现了作者对底层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注。在封建社会中,财富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底层人民的生活却极为艰难。这一现象在夏良胜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反思。

诗中的“夜梦追三窟,朝餐费万钱”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描述,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在这样的背景下,夏良胜通过描写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挣扎。这种表达方式既真实又富有感染力,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

诗中的“提兵须几镇,何独向西川”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忧虑。在那个时代,战乱频繁,民生凋敝,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夏良胜通过对战争背景的描述,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破坏性的深刻认识。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这首诗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郊行陪祀十首·其六》不仅是一首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社会意义的佳作。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面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