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马登丘垄,丛林曲隧通。
碑因元魏树,地是有周封。
酒散荒池上,人行秀麦中。
故宫无可问,徒此对松风。
汲县谒比干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汲县谒比干墓》是明代诗人唐顺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明代嘉靖八年,当时唐顺之在会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并曾协助总督胡宗宪讨倭寇。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先生,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并称为“唐宋派”。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和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他不仅学识广博,通晓天文、数学、兵法、乐律等,还提倡唐宋散文。唐顺之的诗歌创作也颇有成就,其中《汲县谒比干墓》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汲县谒比干墓》描绘了诗人亲临历史遗址时的情景。诗中,“下马登丘垄,丛林曲隧通”两句描绘了诗人行走在古代墓地的场景,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先贤的敬仰。“碑因元魏树,地是有周封”则反映了墓地的历史背景,元魏时期的石碑见证了这片土地曾有的辉煌和荣耀。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如“酒散荒池上,人行秀麦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庄重的氛围。同时,诗句中的“故宫无可问,徒此对松风”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感怀与思考,以及面对古老建筑时的心情体验。
唐顺之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明朝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学者。通过《汲县谒比干墓》,人们能够窥见唐顺之对于历史的热爱和对文化传统的敬重。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遗迹的描绘,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传递,值得人们在品读之余,进一步探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