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晦日赣榆道中作 其二

情牵物役祗匆匆,略识春光春又终。
官路有程难并日,荒原无昼不嘶风。
成丛荠麦疏兼密,夹植桃梨白映红。
曾记昨年来此际,赤氛千里正途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月晦日赣榆道中作 其二”是一首文学作品。《三月晦日赣榆道中作其二》是明代诗人凌义渠创作的,此诗表达了诗人在赣榆道途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魅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凌义渠(1593—1644),字骏甫,浙江乌程人,天启五年进士,崇祯时期曾任给事中、山东布政使、大理卿等职,因得帝死讯而自杀。他的诗歌多反映时政,建言颇多,有《凌忠介集》、《湘烟录》等作品传世。
  • 创作时间: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但诗中有“官路有程难并日,荒原无昼不嘶风”等句,可见其为道中所作。
  1. 诗歌内容
  • 情景描写:《三月晦日赣榆道中作其二》通过诗人的观察,描绘了赣榆道途中的自然景色。如诗中的“成丛荠麦疏兼密,夹植桃梨白映红”,形象地展现了沿途田野中的荠麦与桃梨的美丽景致。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旅途中所见自然景色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对世事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诗中的“情牵物役祗匆匆,略识春光春又终”反映了他对人生旅途和时光流转的感慨。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凌义渠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如“官路有程难并日,荒原无昼不嘶风”,通过对比官路的艰辛与荒原的自由,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 情感深邃:这首诗不仅是对赣榆道途中风景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更深的情感内涵和艺术魅力。

《三月晦日赣榆道中作其二》是明代诗人凌义渠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也是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