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董监之赠长安贺生

逢君燕市鲁山眉,洵是沅江九肋奇。
骨亦黄金台下买,名于白马寺前知。
贺家从古能投佩,董子于今已下帷。
政合与君刑白鹬,图他戴笠路逢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代董监之赠长安贺生》是明代诗人倪元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代董监之赠长安贺生》这首诗通过描绘人物形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其人生际遇的深切同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代董监之赠长安贺生》是明代诗人倪元璐的作品。倪元璐是明浙江上虞人,字玉汝,号鸿宝、园客。工书画。天启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崇祯初,疏攻魏忠贤遗党,为东林辨诬。进侍讲,复请毁《三朝要典》,遂焚其板。又上制实、制虚各八策。八年,累进国子祭酒,为温体仁所忌挤,落职。十五年,起兵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明年,超拜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虽然勤于职事,但时势已去,无计可施。李自成克北京,自杀。

  2. 诗歌原文
    逢君燕市鲁山眉,洵是沅江九肋奇。
    骨亦黄金台下买,名于白马寺前知。
    贺家从古能投佩,董子于今已下帷。
    政合与君刑白鹬,图他戴笠路逢时。

  3. 诗歌解析

  • 诗的第一句“逢君燕市鲁山眉”,意指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在燕市相遇,如同鲁山般坚定不移。
  • 第二句“洵是沅江九肋奇”,指的是这位朋友不仅骨骼强健,而且像沅江中九条肋骨般的坚韧不屈。
  • 第三句“骨亦黄金台下买”,暗示朋友的才华或成就,就像黄金一样珍贵,可以购买。
  • 第四句“名于白马寺前知”,意味着朋友的名声在佛教圣地白马寺前得以彰显。
  • 第五句“贺家从古能投佩”,借用“投佩”这一动作,比喻贺家自古就有值得别人尊重和追随的品质。
  • 第六句“董子于今已下帷”,董子是指孔子的弟子董仲舒,这里用来形容朋友学识渊博,学问高深。
  • 最后一句“政合与君刑白鹬”,这里的“政合”可能是对“政治合适”的误写,与“君”相配,意味着与君相合,即与朋友相处融洽。而“刑白鹬”可能是指以白鹬为刑具,寓意以智慧解决问题或化解矛盾。
  • “图他戴笠路逢时”则可能是对“路见不平”的误解或错别字,意指遇到困难或不公之事时,愿意挺身而出,帮助他人。
  1. 诗歌鉴赏
  • 这首诗通过对“逢君燕市鲁山眉”等意象的描述,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的志向。
  • “洵是沅江九肋奇”等句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朋友的卓越品质和不凡才华。
  • “骨亦黄金台下买”等句子,通过比喻和象征,表达了对朋友才能和成就的赞赏和珍视。
  • “贺家从古能投佩”等句子,则借用历史典故,强调了贺家世代相传的优秀品质和道德风范。
  • “董子于今已下帷”等句子,则是对孔子弟子董仲舒的引用,象征着朋友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形象。
  • “政合与君刑白鹬”等句子,则融入了民间传说和寓言元素,寓意着朋友在面对困境时的智慧和勇气。
  • “图他戴笠路逢时”等句子,则是对“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诗意化表达,赞美了朋友乐于助人、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代董监之赠长安贺生》不仅展示了明代文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