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先母夫人墓

青山郁郁隐佳城,一上新亭百感生。
口泽荒凉空在眼,泪痕零落正吞声。
斑衣竟失当年养,锦诰虚违此日荣。
再拜松楸心寸折,不胜遗恨负生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先母夫人墓》是明代大臣倪岳的一篇文学作品,描绘了对亡母坟墓的拜访经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篇作品: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倪岳(1444年—1501年),字舜咨,江苏南京人,祖籍浙江钱塘。他是明代的一位知名大臣,以学识深厚和通晓经世之务而著称。倪岳天顺八年进士出身,历任编修、礼部右侍郎等职,最终官至吏部尚书。
  1. 创作背景
  • 拜访经历:在倪岳的一生中,他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还致力于文化事业。据记载,倪岳曾于成化年间拜谒祖墓,后又访问了他的母亲孔硕先生的墓以及其他亲族墓地,直到近十年过去,他的家族中已无人能知这些墓地的具体位置。
  • 个人感慨:倪岳在文章中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家族墓地无法知晓的无奈。
  1. 作品内容
  • 地点描述:文章详细记录了作者探访先母夫人墓的过程。从五十二都金牛岭到四十八都新山,再到更偏远的地点,作者一路走过许多地方,逐一拜访了先母以及其母亲的墓地。
  • 情感表达:在文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描述了自己的心情和所见所感,体现了他对亡母的深情怀念和对其墓地未知命运的忧虑。
  1. 艺术特色
  • 叙事手法:文章采用游踪为序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仿佛跟随作者的步伐一起走访墓地,体验作者的情感变化。
  • 语言风格:倪岳的语言平实而饱含情感,既展现了作者对亡母的尊敬与缅怀,也流露出对家族历史的深深眷恋。
  • 文化内涵:文章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地理行程,也是一次文化上的探寻和心灵的洗礼,通过对墓地的描述,折射出作者对于生死、亲情及家族记忆的深刻思考。
  1.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作为明代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和文化背景,为研究明代的文化与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情感价值:文章通过对亡母墓地的描述,传达了深厚的家庭情感和对逝者的哀思,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在阅读《谒先母夫人墓》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亡母深深的敬爱与怀念。同时,这篇文章也展示了明代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让人对那个时代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