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游陈氏西园即席次镜川杨学士韵 其三

穿岩结疏屋,接陇布秋菑。
出郭路非远,还家心自迟。
最宜春雨后,又近夕阳时。
仿佛青溪曲,悠然千里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游陈氏西园即席次镜川杨学士韵·其三》是明朝诗人倪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穿岩结疏屋,接陇布秋菑。出郭路非远,还家心自迟。
最宜春雨后,又近夕阳时。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简要介绍:

  1. 诗歌背景
  • 在明代的一个秋天,诗人倪岳游览了陈氏西园,并在即席赋诗,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情感。
  • 这次游览不仅让诗人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让他感受到了与朋友相聚的快乐。
  1. 文学特色
  •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自然景色。
  • 诗句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出郭路非远,还家心自迟”与“最宜春雨后,又近夕阳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 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1. 艺术手法
  • 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诗中的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1. 历史文化价值
  • 这首诗不仅是倪岳个人创作的结晶,也是明代文人墨客交流思想、展现才华的平台。
  • 通过对此类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文化氛围和文学传统。

《九日游陈氏西园即席次镜川杨学士韵·其三》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于自然美和友情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