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遇风追子安兄舟不及

干禄非夙心,行役苦相迫。
仗策随平原,扬舲共羁客。
空水阅桃花,深山眺桐柏。
终风暴且来,奔湍溯方逆。
临津引不前,天际孤帆隔。
驰情东望时,何异西陵夕。
停桡既无悰,对酒亦未怿。
眷眷劳歌兴,戚戚烦忧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桃源遇风追子安兄舟不及》是明代诗人皇甫汸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途中遭遇风暴,追赶同行的朋友时所经历的心情波动和景象描写。以下是对这首诗更为细致的展开:

  1. 作者介绍: 皇甫汸(约公元1515年—1593年),字于中,号南曹,明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语言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 诗歌原文: 干禄非夙心,行役苦相迫。仗策随平原,扬舲共羁客。空水阅桃花,深山眺桐柏。终风暴且来,奔湍溯方逆。临津引不前,天际孤帆隔。驰情东望时,何异西陵夕。停桡既无悰,对酒亦未怿。眷眷劳歌兴,戚戚烦忧积。
  3. 内容解析: 诗中“干禄非夙心,行役苦相迫”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并非出于内心的愿望,而是被迫为之。接着“仗策随平原,扬舲共羁客”描述了他与朋友并肩而行,共同面对旅途中的艰难险阻。随后的“空水阅桃花,深山眺桐柏”展现了诗人通过自然景观抒发自己的情感,既有对美好景色的欣赏,也有内心的孤独与忧愁。当“终风暴且来,奔湍溯方逆”来临之际,诗人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和不安。最终“何异西陵夕,停桡既无悰,对酒亦未怿”,通过对比西陵傍晚的景象,表达了对前途未知的恐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首诗通过对风雨交加、舟行受阻等具体场景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纠结和痛苦。
  4. 艺术特色: 皇甫汸的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桃花”、“梧桐”等自然元素,以及“东风”等天气现象,使得全诗充满了浓厚的意境。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5. 历史价值: 《桃源遇风追子安兄舟不及》不仅是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文本,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的窗口。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诗人在追求理想与现实碰撞中的内心世界。

通过深入分析《桃源遇风追子安兄舟不及》,人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皇甫汸这位文学家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