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狱诗 其十六

机辟徇多变,毕弋列重围。
终朝不及掩,谁谓鸟无知。
前方增击去,后已抢揄飞。
闻幽良杀草,惩纤应弃灰。
我行石阜中,下悬千仞溪。
岂惮行者苦,要俾犯者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议狱诗 其十六》是明代皇甫汸的作品。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皇甫汸,字子循,号南湖居士,明代文学家、史学家。他生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卒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在艺术上追求自然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的作品多以议论文著称,尤其擅长散文和诗歌的创作。
  2. 内容概述:《议狱诗 其十六》通过描写狱中景象,反映了当时司法制度中的一些问题。诗中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对刑罚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指出了当时法律执行中的不足之处。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司法公正的深切关怀和期望。
  3. 艺术特色:该诗采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泽上有风中孚”象征着明正大德,而“山下有火贲”则象征着明慎用刑。诗的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充满了哲理和情感。
  4. 历史影响:《议狱诗 其十六》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评价。它不仅展示了皇甫汸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些问题。

通过对《议狱诗 其十六》的介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及其艺术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