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辟徇多变,毕弋列重围。
终朝不及掩,谁谓鸟无知。
前方增击去,后已抢揄飞。
闻幽良杀草,惩纤应弃灰。
我行石阜中,下悬千仞溪。
岂惮行者苦,要俾犯者稀。
【注释】
机辟:机巧;变,变化。毕弋,鸟名,这里借指捕鸟人。重围,比喻设下的圈套。
终朝不及掩:整天都来不及躲避。
孰谓(shu què)鸟无知:谁说鸟是无知的。孰,谁字的疑问代词。谓,说。
前方增击去:在前面增加了攻击。增,增加。
后已抢揄飞:后面已经飞走了。抢,快速。揄,挥动。
闻幽良杀草:听说那幽暗之处的猎人杀了草。闻,听说。幽,阴暗处。良,好人。
惩纤应弃灰:惩治那纤小的人应该抛弃他的旧业。惩,惩罚。纤,细小。应,应当。
我行石阜中:我在山间行走。石阜,山间石堆。
下悬千仞溪:下面有一条悬崖绝壁,高耸入云的瀑布。悬,高悬。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叫一仞。溪,水流。
岂惮行者苦:难道不怕走这条路的人受苦吗?惮,怕。
要俾犯者稀:只希望那些犯罪的人稀少。
【赏析】
这首诗以议论为主,通过议论来表达对司法公正的看法。首联“机辟徇多变,毕弋列重围”,“机辟”,即诡诈,机变,机巧。“徇多变”就是“徇奇变”,徇,迎合,顺应。“毕弋”为一种捕鸟工具,这里用来形容设置陷阱。“重围”,即重重的包围圈。全句意为:那些狡猾的罪犯总是善于玩弄机变和诡辩,而他们被捕捉的圈套也是层层叠起、密不透风。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司法腐败现象的强烈谴责。
颔联“终朝不及掩,谁谓鸟无知”。意思是一天之内,犯人没有逃脱的,而那些捕猎者却能及时地捕获他们。诗人认为这些捕猎者之所以能够及时捕获犯人,是因为他们是“鸟”而不是“人”。这里的“鸟”指的是捕猎的鸟儿。诗人在这里讽刺了那些捕猎者不择手段、见利忘义的行为。
颈联“前方增击去,后已抢揄飞”。“前方”指的是前面有追捕行动的地方,“后已”则是后面已经被追捕到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前面还有人在追捕,但后面的人却已经趁机逃跑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那些追捕者缺乏耐心和毅力的批评。
尾联“闻幽良杀草,惩纤应弃灰”。“幽”是指偏僻的地方,“良”在这里指的是好人,“纤”则是指细小的人。“惩”意为惩罚,“纤”指的是细小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听到在偏僻地方的猎人杀害草木,就应惩罚那些细小之人,抛弃他们的旧恶习。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公正执法的期望。
整首诗通过对捕猎者和追捕者的描写,揭示了司法腐败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司法公正的渴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