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子裕户郤漆塘新居

湖上青山隔市尘,久闻樵采满荒榛。
闲云无主还归壑,槲叶成阴少住人。
高士偶来轻汉绶,桃源从此是通津。
知君不厌裘羊迹,斜日松间一挂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子裕户郤漆塘新居》是施渐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

  1. 作者简介:施渐,字子羽,江苏无锡人,是一位贡生,曾任海盐县丞。他的诗作趣味悠深,声调雅隽,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精湛造诣。
  2. 诗作原文:湖上青山隔市尘,久闻樵采满荒榛。闲云无主还归壑,槲叶成阴少住人。高士偶来轻汉绶,桃源从此是通津。知君不厌裘羊迹,斜日松间一挂巾。
  3. 诗意解析: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湖上的青山与城市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隐逸生活与世俗生活的隔离。诗人久闻山林中的樵夫采集,这些活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诗句中的闲云与槲叶,都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意境,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高士(隐士)偶尔来访,使得这一片桃源之地显得更加亲切和可接近,表明在诗人心中,隐居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最后一句“知君不厌裘羊迹”,意指诗人知道这样的生活不是厌倦世俗,而是内心深处的真实追求。而“斜日松间一挂巾”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松间休息时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在忙碌之余寻找片刻安宁的生活状态。
  4. 文化背景:这首诗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在那个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和政治腐败,许多文人选择隐逸山林,以逃避现实的苦难,寻找心灵的慰藉。同时,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山水田园主题,即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理想。
  5. 艺术特色:《访子裕户郤漆塘新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其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能够很好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此外,这首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成功地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
  6. 历史影响:此诗在明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被广泛传颂,而且在各种诗词选本中多次出现。许多学者和读者都深受其启发,从中汲取到了对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访子裕户郤漆塘新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这首诗不仅是明代文人隐逸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山水田园主题的重要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