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秧谣

东阡有田三千亩,秧谷已撒十五斗。
去年薄收难接新,种得早稻方救贫。
相传今年晚更好,十分只宜一分早。
东邻西舍皆晚禾,我种早稻知如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撒秧谣》是由明代诗人施峻创造的一首古诗。这首作品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经济和生活状况。

《撒秧谣》作为施峻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简练的语言、朴素的表达,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展现了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在这首诗中,“东阡有田三千亩,秧谷已撒十五斗。去年薄收难接新,种得早稻方救贫”。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农民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智慧,以及通过辛勤劳动改善生活的决心和希望。

《撒秧谣》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不仅仅是对农民生活的写照,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诗人通过描写农民的劳作场景,传达出一种对勤劳和努力的赞颂以及对丰收的期望。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今天也同样值得人们学习和传承。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撒秧谣》是施峻艺术造诣的体现。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但富有韵味。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和艺术魅力。这不仅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也能够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撒秧谣》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从文学价值、历史见证还是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通过了解这部作品,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与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