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方尔止

人事天心总乱丝,高阳犹自酒成池。
醉中竟失雷惊耳,别后频经火到眉。
避世贫无三窟想,借君读补七分诗。
凭将此意留公案,尚似旗亭贳酒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方尔止》是明代诗人钱谦益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朋友深厚的友情和对方诗作的赞美。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才华的认可,也体现了诗人自身的文学追求和情感寄托。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寄方尔止》:

  1. 创作背景:据记载,《寄方尔止》的创作时间为明末清初。此时正值社会动荡,许多文人墨客都经历了战乱和流离失所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与方尔止的交往就显得尤为珍贵。方尔止能诗称国手,他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受到赞誉,更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钱谦益在对方尔止的诗歌进行欣赏的同时,也不忘表达对其才华的肯定和对这段友谊的珍视。
  2. 内容分析:《寄方尔止》的内容主要是对好友方尔止诗歌的高度赞誉。诗中通过描述方尔止的才华以及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展现了一幅文人相聚、共赏诗词的美好画面。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对艺术的共同追求。同时,通过对方尔止诗歌的赞美,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诗歌艺术的重视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3. 文学价值:《寄方尔止》作为一首赠别诗,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修养。其次,诗中通过描绘友人的才华和两人间的深厚情谊,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交流与互相成就的美好。最后,该诗作为明末清初文人间的赠别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文人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的重要资料。

《寄方尔止》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诗歌,更是一段跨越时间的历史。它不仅记录了两位文人之间的友谊,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通过深入理解这首诗,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