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因声及远天,细询居处更依然。
须犹如戟惟添雪,诗可忘愁似涌泉。
渐有江涛传鸭绿,几曾山色类龙眠。
由来名士多荒谴,见说潮阳路八千。
闻方坦庵至宁古塔近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方坦庵至宁古塔近况》是清代诗人姚孙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介绍:姚孙棐,字绳甫,号戊生,明末清初的江南桐城人。他是明朝崇祯十三年进士,曾在浙江兰溪和东阳任职,后因政治原因被牵连而入清不仕。他自号樗道人,并有《亦园集》等诗集传世。他的生平与作品反映了明清交替期间的文化变迁和个人心路历程。
诗词原文:使者因声及远天,细询居处更依然。须犹如戟惟添雪,诗可忘愁似涌泉。渐有江涛传鸭绿,几曾山色类龙眠。由来名士多荒谴,见说潮阳路八千。
诗词解析:这首《闻方坦庵至宁古塔近况》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于友人的关切之情。首句“使者因声及远天”表达了通过使者的声音传递对远方友人的问候。第二句“细询居处更依然”显示了诗人对于友人居所依旧不变的关心。第三句“须犹如戟惟添雪”可能隐喻友人在困境中仍保持坚韧的态度。最后两句“诗可忘愁似涌泉”以及“渐有江涛传鸭绿”,则描绘了友人生活状态的转变以及自然界的景象,反映出诗人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祝福与期盼。
文化背景:姚孙棐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个动荡的时代,其诗歌创作深受个人遭遇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经历,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
姚孙棐的《闻方坦庵至宁古塔近况》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作品,更是明代末期社会变迁和文化碰撞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与鉴赏,不仅能领略到诗人的艺术才华,还能深刻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