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雨述忧

吹尽高云别一天,骄阳舞祸故无前。
人间始信雨成玉,门外真看海化田。
阖郡生存悬此日,几家事育应明年。
江湖老去知何用,一夜西风雪满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不雨述忧》是诗人林俊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旱灾的忧思和对民生的关切。下面将介绍文学作品:

  1. 诗人背景
  • 生平经历:林俊(1452—1527),字待用,号见素、云庄,莆田人。他是一位杰出的明代官员,曾历任多个要职,如云南按察副使、南京右佥都御史兼督操江等。林俊的政治生涯中,他以其清廉和勤政著称,为百姓谋福利,深受后人的敬仰。
  1. 诗歌原文与赏析
  • 诗句鉴赏:诗中的“吹尽高云别一天,骄阳舞祸故无前。”描述了干旱带来的恶劣天气,天空被高温炙烤,阳光如同在舞蹈一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炎热和灾害。而“人间始信雨成玉,门外真看海化田。”则反映了久旱之后,雨水的到来如同珍宝般珍贵,滋润了干裂的土地,使得原本干涸的河流变成了海洋,农田得以复苏。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于自然灾害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农民生活困苦的同情。通过对比干旱前后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也体现了对普通百姓苦难的关怀。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明代诗歌的一部分,《不雨述忧》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珍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林俊深邃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对《不雨述忧》的评价普遍正面,认为这是林俊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侧面反映,同时也是其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体现。林俊的诗歌创作,不仅展示了他的个人才华,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不雨述忧》不仅是一首表达对自然现象深刻感悟和对人民疾苦体恤的诗歌,更是林俊政治理念和人文情怀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民的关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