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秣陵赋得 其二

岂料明时竟陆沈,终天不泯九泉心。
归魂想逐天边月,夜夜清泠石上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出秣陵赋得 其二》是明代林鸿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以下将从作品原文、文学价值、历史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1. 作品原文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创作于明代,具体年份不详,但可推测为林鸿在明末或清初时期所作。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之中,林鸿作为一位诗人,其作品中自然会体现出这种时代的印记。
  • 诗句解析:”岂料明时竟陆沈,终天不泯九泉心”,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明朝灭亡的无奈和哀叹,”终天不泯九泉心”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死后魂魄依然存在的执着信念。”归魂想逐天边月,夜夜清泠石上吟”,诗人通过描绘归魂追逐天边明月的情景,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高洁。
  1. 文学价值
  • 主题思想: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抒发内心情感,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诗人采用了典型的诗歌形式——七言律诗,通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语言进行创作,使作品在音韵美和结构美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外,诗人还善于运用象征和暗示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意蕴和哲理性。
  1. 历史背景
  • 时代特点:明朝末年,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宦官专权,外患加剧,国势日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诗人的创作往往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寓意。
  • 政治环境:林鸿所处的时代,正值明末清初,这是一个由封建王朝向近代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所见所闻,无疑会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1. 艺术特色
  • 象征手法:诗中使用了“天边月”这一象征意象,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超然。月亮的明亮与清澈,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志向和对真理的追求。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沉的思想表达,展现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同时,诗歌中流露出的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也体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初出秣陵赋得 其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林鸿个人创作的佳作,也是研究明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
  • 后世评价:后世学者对这首诗的评价颇高,认为其不仅体现了林鸿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对象。

《初出秣陵赋得 其二》作为林鸿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其独特的成就,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生活、对自然、对理想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