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红桥

柔肠百结泪悬河,瘗玉埋香可奈何。
明月也知留佩玦,晓峰长想画青蛾。
仙魂已逐梨园梦,人世空传薤露歌。
自是忘情惟上知,此生长抱怨情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红桥》是明代林鸿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故事:

  1. 作者背景:林鸿,字子羽,明朝福建福清人,是闽中十才子之首。他在洪武初以人才荐入仕,官至礼部员外郎。林鸿性情落拓,不善仕途,未及中年便选择了归隐。其文学才华出众,工诗善文,著有《鸣盛集》。

  2. 诗歌原文
    柔肠百结泪悬河,
    瘗玉埋香可奈何。
    明月也知留佩玦,
    晓峰长想画青蛾。
    仙魂已逐梨园梦,
    人世空传薤露歌。
    自是忘情惟上知,
    此生长抱怨情多。

  3. 诗歌解析: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哀婉的情感。首句“柔肠百结泪悬河”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悲伤,如同泪水无法停止流淌一般。次句“瘗玉埋香可奈何”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爱情的无奈与悲哀。第三句“明月也知留佩玦”,借用月亮象征情感的象征物,表达了对逝去爱人的怀念。后四句则通过“晓峰长想画青娥”等描写,进一步渲染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加凄凉而美丽。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林鸿作为明代文人的独特风格。

《挽红桥》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一种反映,通过对林鸿的生平、作品以及诗歌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