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石壁精舍

携琴向何处,因访梵王宫。
潭影漾秋白,枫林鸣晚红。
涧空啼鸟寂,地僻野泉通。
欲辩来时路,苍茫翠霭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日登石壁精舍》是明代林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林鸿:明代诗人、文学家,号夷白。其作品多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的诗歌风格清丽,善于通过细腻的描绘来表达深刻的情感。在《秋日登石壁精舍》中,林鸿用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将秋天的景色和个人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和谐。
  1. 原文及注释
  • 全文:携琴向何处,因访梵王宫。潭影漾秋白,枫林鸣晚红。涧空啼鸟寂,地僻野泉通。欲辩来时路,苍茫翠霭中。
  • 注释及注解:此诗出自《闽中十子诗》,其中“携琴向何处”可能指的是寻找某种精神寄托或寻求音乐慰藉的场景;“梵王宫”则可能是某个具有佛教色彩或者与宗教相关的地点;“潭影漾秋白”描绘了深秋时分水面上倒映的清晰景象;“枫林鸣晚红”则让人联想到秋季特有的红叶,以及树林中的鸟鸣声;“涧空啼鸟寂,地僻野泉通”表达了一种幽静和偏远的感觉,似乎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最后两句“欲辩来时路,苍茫翠霭中”则透露出诗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定位的心境。
  1.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林鸿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潭影漾秋白”与“枫林鸣晚红”,既形成了视觉上的对比,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同时,“欲辨来时路”一句也象征着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道路的过程。
  • 主题思想: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旅途的哲学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林鸿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和谐,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探索。

《秋日登石壁精舍》不仅是林鸿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珍品。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