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时一洒,默坐听渔歌。
蚊蚋何曾炒,烟霞敢自多。
一竿持白月,万顷钓晴波。
兹事还堪领,将衣制芰荷。
和王半山韵十八首 其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王半山韵十八首·其九》是明朝林光创作的一首诗。
林光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静坐聆听自然之美的境界。诗中描绘了清风洒落、默坐听渔歌的情景,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宁静致远的诗意世界。诗人以清风为媒介,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在诗中,“清风时一洒”一句展现了风的轻柔,而“默坐听渔歌”则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这种情景交融,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清新,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诗中的“蚊蚋何曾炒,烟霞敢自多”两句,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蚊蚋被比喻为微小之物,不值一提,烟霞却被诗人视为自然界的壮丽景象,敢于与之争辉。这种对比,既显示了诗人的观察力,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林光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意境。
“一竿持白月,万顷钓晴波。”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诗人手持竹竿,如同手持一轮明月,周围则是广阔的水面,波光粼粼,如画一般。这样的画面让人联想到古人对水墨画的喜爱,也暗示了诗人追求艺术境界的愿望。他不仅仅是在钓鱼,更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心灵的平静。
“兹事还堪领,将衣制芰荷”两句,则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这里的“兹事”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即用衣物制作芰荷(古代用于装饰或实用的一种植物),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这不仅是对前文提到的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一种实践和体现。
《和王半山韵十八首·其九》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自然美的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无限向往和对生活真谛的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更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