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杖

八尺筇身少带根,常扶野老出山村。
却怜楚玉新裁制,犹染湘姬旧泪痕。
天禄藜然烟已息,葛陂龙化迹空存。
杨羲梦断无消息,九节人间恐漫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斑竹杖》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七绝。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诗人与友人的关系: 《斑竹杖》的创作背景涉及贾岛和梁浦秀才之间的友情。据《全唐诗》记载,这首诗是为友人梁浦秀才挑选的一根竹棍而作。
  • 赠礼目的: 诗中提及“拣得林中最细枝”,意味着诗人精心挑选了一根最为细长的竹枝作为礼物,体现了深厚的情谊以及诗人的用心良苦。
  1. 诗句解析
  • “拣得林中最细枝”,描述了诗人如何从众多竹子中筛选出一根合适的手杖。这个细节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选择的挑剔,也反映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 “莫嫌滴沥红斑少”,这句诗透露出诗人对这根竹杖外观特征的欣赏。尽管不是每一根竹杖都完美无瑕,但这位友人所得到的这根竹杖恰好符合他的期待。
  • “恰是湘妃泪尽时”则赋予了竹杖更深的情感色彩。湘妃泪尽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这里可能隐喻着竹杖背后的故事或寓意。
  1. 作者风格
  • 简洁明了:《斑竹杖》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没有复杂的修辞,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深厚友谊。
  • 平淡自然:贾岛以平淡的自然语言表达情感,使得这首诗读起来清新脱俗,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 含蓄隽永:通过对竹杖的描述,隐含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深厚情谊,使诗歌具有了深远的意境。
  1. 艺术价值
  • 文学价值:《斑竹杖》作为唐代诗歌的一部分,展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交往方式,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 思想内涵:该诗不仅表达了友情的美好,还蕴含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反映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观点。
  • 文化影响:这首诗在唐代乃至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人们传颂的经典之作。

《斑竹杖》不仅是一首简单的咏物诗,它更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斑竹杖》的学习和赏析,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丰富的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