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别澜沧兵备林廷元 其一

南阻澜沧水,北逾贵阳城。
惜哉不相见,徘徊伫心情。
长林株葩耀,候气百鸟鸣。
缄辞千里道,胡能慰平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别澜沧兵备林廷元·其一》是明代杭淮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重逢无期的哀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杭淮: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官员。其生平资料相对匮乏,但从现存的诗歌作品来看,其文学成就颇为卓越。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
    南阻澜沧水,
    北逾贵阳城。
    惜哉不相见,
    徘徊伫心情。
  • 译文:《寄别澜沧兵备林廷元·其一》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对未能相见的遗憾之情。诗人南望澜沧之水,北渡贵阳之城,却因无法相见而感到惋惜,心中充满徘徊和等待的心情。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南望澜沧之水,象征着远隔的距离与牵挂;北渡贵阳之城,则寓意着对重逢的期望与无奈。
  • 意境营造:诗中的“南阻澜沧水,北逾贵阳城”两句,以自然景观为载体,营造了一种遥远而深邃的意境。这种意境既有现实的地理空间,又有超脱尘世的精神空间,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1. 创作背景
  • 明中叶的社会环境:明朝中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往往借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杭淮作为一位官员,可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这首《寄别澜沧兵备林廷元·其一》。
  • 个人情感寄托:杭淮可能将这首诗视为自己对友情的一种珍视与怀念。通过这样的创作,他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1. 艺术特色
  • 简洁凝练的语言:杭淮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简洁凝练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浓缩于短短几句之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力度感和节奏感。
  • 意象的选择:诗人在诗歌中精心选择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南阻澜沧水”暗示了离别之苦,“北逾贵阳城”则寓意着对未来重逢的渴望。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整体意境。
  1. 文化价值
  • 弘扬国学文化:通过《寄别澜沧兵备林廷元·其一》,杭淮展现了明代文人对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这不仅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追求,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传承历史文化: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明代文人的生活面貌,还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风土人情。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朝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脉络,从而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寄别澜沧兵备林廷元·其一》不仅是一首表达深情厚谊的古典诗歌,更是一首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通过对它的深入解读,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诗歌本身的魅力,更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友情的珍视与期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