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山前莎草痕,春泥释释水流浑。
客行远道无停毂,人拜新年不出村。
三日暄蒸北风作,清明阴霾江气昏。
野馆萧条亦足赖,梅花为我招吟魂。
新正二日发宜春次王阳明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新正二日发宜春次王阳明韵》是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王阳明先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
首联“寒食清明雨未晴,新正二日发宜春。”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状况和作者出行的情景。清明时节本应天气晴朗,但诗中却说“雨未晴”,这可能是因为诗人在途中遇到了阴雨天气。同时,提到“新正二日发宜春”,说明这是农历新年的第二个月,即正月初二,这一天人们会出行游玩,而诗人也是在这个时候出发前往宜春。
颔联“一尊聊为故乡醉,万事付之白云心。”表达了诗人想要忘却尘世纷扰,寄情山水的心境。这里的“一尊”指的是酒杯,诗人借喝酒来表达自己想要忘却世俗烦恼、回归自然的愿望。“万事付之白云心”则意味着诗人将一切杂念都交给了白云去处理,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颈联“山川草木知人意,云水文章见道心。”描绘了诗人与自然景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他内心的感受。这里的“山川草木”象征着自然的美景,而“云水文章”则是说大自然的景色如同文字一样,能够传达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道德的追求。
尾联“我行天下无定所,君看明月有圆缺。”“我行天下无定所”意味着诗人的足迹遍布四方,没有固定的居所。“君看明月有圆缺”则是借用了月亮的周期性变化来比喻人生的无常。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看法。他希望人们能够像欣赏明月一样看待生活的变化,不要被短暂的得失所困扰。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追求超然、淡泊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