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古堰,夜泊洪河滨。
河流委以输,月亦如环循。
物理有荣悴,发育春风仁。
如何慕古士,卒岁常苦辛。
事情从倒置,何但如积薪。
风尘淹岁月,行路伤心神。
龟蒙不可即,东望空嶙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明月照古堰,夜泊洪河滨。
河流委以输,月亦如环循。
物理有荣悴,发育春风仁。
如何慕古士,卒岁常苦辛。
事情从倒置,何但如积薪。
风尘淹岁月,行路伤心神。
龟蒙不可即,东望空嶙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咏史诗,创作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李商隐的诗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善于通过历史的兴亡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感慨。
这首诗的题目中“道”字表明这是一首阐述道理的作品。在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咏史通常是为了借古喻今,表达作者对于历史、政治或者道德的看法和评价。李商隐在此选择了高常侍的故事作为咏叹的对象,可能是由于高常侍的历史事迹具有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或者是与诗人个人的经历有关联。
诗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对高常侍在淮泗舟中阅高常侍集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其中“道出淮泗舟中阅高常侍集有自淇涉黄河十二首因次其韵 其十”这一句表明了诗人是在淮泗舟中阅读高常侍的诗集时有所感触并写下此诗的。而接下来的“其十”则明确指出了诗歌的序号。
李商隐的这首咏史之作,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某种价值观和审美倾向。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使读者能够领略到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