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林风怒号,天低浦云黑。
空村烟火微,近渚渔舟集。
路暗行迹稀,苍然见寒色。
野泊不成眠,羁魂还恻恻。
昏灯黯欲绝,归梦迷咫尺。
戍远更漏沉,川寒声影息。
不知积雪深,夜久孤蓬仄。
无锡道中遇雪夜泊望亭 其二
介绍
文徵明的《无锡道中遇雪夜泊望亭 其二》是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作者在旅途中遭遇雪夜时的心情与景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雪景图,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具体分析如下:
诗歌原文
长林风怒号,天低浦云黑。空村烟火微,近渚渔舟集。路暗行迹稀,苍然见寒色。野泊不成眠,羁䰟还恻恻。昏灯黯欲绝,归梦迷咫尺。戍远更漏沉,川寒声影息。不知积雪深,夜久孤蓬仄。诗作主题
诗中描绘了冬日里一个孤独旅人的经历。诗人在长林中遇到猛烈的风雪,天色昏暗,浦上的云被风吹得黑沉沉的。村庄里只有微弱的烟火,而近岸的渔船却聚集在一起。夜晚无法安眠,因为路上太黑暗,只能看到一片寒冷的颜色。在野外停泊,没有睡意,内心感到悲伤和不安。远处的更站传来深沉的更漏声,整个山谷寂静无声。由于不知道积雪有多深,所以一直等到夜深,感到凄凉。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诗人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来传达自己情感的细腻变化,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同时,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苍然见寒色”、“孤蓬仄”等,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情感表达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非常真挚和深刻。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恶劣天气下的孤独与无助,以及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展现了他对于自然和人生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情感的抒发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文化意义
这首诗不仅是文徵明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在古代中国,文人常常有很深的游历经历,他们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人文关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当时文人对于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历史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1368年-1644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文徵明作为明代著名的文人画家和书法家,他的诗作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无锡道中遇雪夜泊望亭》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一位文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孤独,同时也传达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诗词,还能深入理解古人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表达,以及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