辙迹篇

南有横望,北有天井。
太行冠绝此双峦,七萃不堪御大丙。
巉石云栏尼父车,如舞两骖穿恁等。
至河而返叹洋洋,后生于此引项领。
盖云圣辙指曾西,望河如挽中流影。
转忆鸣犊与舜华,凤见覆巢不入境。
石痕莽互尚交纵,仿佛八龙此驰骋。
乃知周穆车辙马足到赤阳,宾于王母群玉之山亦画饼。
竹书夸诩诳齐州,汉武故事资谈謦。
上元果有蹇修媒,湘君真烦下女请。
赵州足陷纸驴桥,南山羽饮石虎岭。
元美輶轩不入关,代之题名莲岳顶。
尝读《山海大荒经》,歂顼山成海外迥。
即今圣宇遍天涯,更斧丰隆空山永。
无地可藏王莽头,晋库回禄炬一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辙迹篇》是明代诗人文翔凤所作的作品,它描绘了太行山的壮丽与历史遗迹,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敬仰。《辙迹篇》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诗歌。下面将详细介绍此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辙迹篇》的作者文翔凤,字天瑞,号太青,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生平事迹丰富且多才多艺,曾历任莱阳、伊县等地知县等职。他的创作涉及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其作品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

  2. 诗作原文:在《辙迹篇》中,作者以诗意浓郁的文字,描绘了太行山的山川风貌和历史古迹。其中,“南有横望,北有天井”,形象地勾勒出了太行山的雄伟景象;而“赵州足陷纸驴桥,南山羽饮石虎岭”,则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勇气。此外,“上元果有蹇修媒,湘君真烦下女请”一句,更是将太行山的历史遗迹与浪漫传说相融合,令人回味无穷。

  3. 文化意义:作为明代诗人,文翔凤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辙迹篇》,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到明代的文化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辙迹篇》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还传递了作者对于古代文明的敬仰之情,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深刻认识。

  4. 艺术特色:在艺术手法上,《辙迹篇》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转忆鸣犊与舜华”,“乃知周穆车辙马足到赤阳”,这些诗句不仅富有想象力,还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辙迹篇》作为明代诗人文翔凤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