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横望,北有天井。
太行冠绝此双峦,七萃不堪御大丙。
巉石云栏尼父车,如舞两骖穿恁等。
至河而返叹洋洋,后生于此引项领。
盖云圣辙指曾西,望河如挽中流影。
转忆鸣犊与舜华,凤见覆巢不入境。
石痕莽互尚交纵,仿佛八龙此驰骋。
乃知周穆车辙马足到赤阳,宾于王母群玉之山亦画饼。
竹书夸诩诳齐州,汉武故事资谈謦。
上元果有蹇修媒,湘君真烦下女请。
赵州足陷纸驴桥,南山羽饮石虎岭。
元美輶轩不入关,代之题名莲岳顶。
尝读《山海大荒经》,歂顼山成海外迥。
即今圣宇遍天涯,更斧丰隆空山永。
无地可藏王莽头,晋库回禄炬一秉。
【解析】
“辙迹篇”,即《辙迹篇序》。“辙迹”本指车行时所留下的痕迹,这里指诗人游历四方后所写诗歌的踪迹。
- “南有横望,北有天井”,意思是:向南有横看山、北有天井关。横看山是太行八陉之一,在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西南;“天井关”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东北部,为古代通往中原和西北边疆的重要通道。
- “太行冠绝此双峦,七萃不堪御大丙。”“太行”指太行山。“冠绝”“七萃”“御”“大丙”分别是指太行山最高峰——王相岭,“七萃”是形容其高峻险要。“御”,通“驭”,驾驭。这里指太行山之高峻难以驾驭。“大丙”,即大甲,商汤的名。
- “巉石云栏尼父车,如舞两骖穿恁等。”“巉(chán)石”,指岩石。“云栏”指云雾缭绕的栏杆。“尼父”指孔子,孔子曾骑过牛车。“恁等”应作“这么”。这句的意思是:陡峭的岩石上云雾缭绕如同仙境一般,仿佛孔子骑着牛车在云雾中舞蹈。
- “至河而返叹洋洋,后生于此引项领。”“洋洋”,水势浩大的样子。“引项领”意为低头弯腰。这句的意思是:走到河边感叹河水浩渺,年轻人在此低头弯腰。
- “盖云圣辙指曾西,望河如挽中流影。”“圣辙指曾西”,指圣人留下的足迹。“望河如挽中流影”,指看到黄河像拉船一样,河水流动的影像映入眼底。这里的“河”指黄河。
- “转忆鸣犊与舜华,凤见覆巢不入境。”“鸣犊”与“舜华”都是传说中贤明君主的名字,此处借代贤者治理国家。“凤见覆巢不入境”,比喻贤人治国,百姓安居乐业,不需要外来的干扰或侵扰。
- “石痕莽互尚交纵,仿佛八龙此驰骋。”这句话的意思是:石头上的裂痕纵横交错,仿佛八条龙在此自由奔跑。
- “乃知周穆车辙马足到赤阳,宾于王母群玉之山亦画饼。”这里的“赤阳”指的是今天的河南安阳,“王母群玉之山”指的是今天的山东崂山。意思是:才知道周穆王的车驾曾经到达了河南安阳,在山东崂山与王母娘娘相见,也是一幅画中的想象而已。
- “竹书夸诩诳齐州,汉武故事资谈謦。”这里的“竹书”是指古代的竹简上的文字记录,这里用来形容汉代汉武帝时期的典籍。“汉武故事资谈警”,意思是汉代汉武帝时期的故事可以作为人们谈话时的警句。
- “上元果有蹇修媒,湘君真烦下女请。”上元指的是农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蹇修”是《诗经·国风·秦风·小戎》中的美女名字。“湘君”是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一个人物。这两句的意思是:元宵节真的有媒婆帮助牵线搭桥,屈原笔下的湘夫人真的很需要一位下女来提亲。这里的下女就是女子的意思。
- “赵州足陷纸驴桥,南山羽饮石虎岭。”这里的“赵州”指的是现在的山西赵城,“纸驴桥”是指一座纸制的木驴形状的桥。“南山羽饮石虎岭”指的是华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赵城的纸制木驴形状的桥倒塌了,华山上有一块石头被鸟儿吃食。
- “元美輶轩不入关,代之题名莲岳顶。”这里的“元美”指的是明代的大文学家袁宏道,他自号袁中郎。“輶轩”是指古代的一种轻便的车子。“莲岳顶”指的是现在的五台山。这句话的意思是:明代的大文学家袁宏道没有进入京城的关卡,而是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并在五台山上刻下了自己的姓名。
- “尝读《山海大荒经》,歂顼山成海外迥。”“尝读”表示已经读过。“歂(hǎo)顼(xù)山”是神话传说中的地名,位于昆仑山以南,在今新疆境内。“海外”指的是今天中国的海域。“海外迥”的意思是在遥远的海域上。这里的“海外迥”指的是远离本土的远方之地。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曾经阅读过《山海经》,知道歂顼山是昆仑山以南的遥远之地。
- “即今圣宇遍天涯,更斧丰隆空山永。”“圣宇”指的是神圣的土地。“更斧丰隆空山永”中的“斧丰隆”是神话传说中的地名,位于四川境内。“空山永”意味着空山永远存在。这里的“空山永”指的是永恒的自然景观。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神圣的土地遍布四海,更加令人赞叹的是那些永恒的山川。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