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八日登天平

翠壁丹崖剧可怜,昔年曾酌白云泉。
重寻鸟道缘垂葛,醉倚龙门啸远天。
景物伤心秋色外,樵歌满耳落霞前。
一杯强为诸山进,明日重阳无酒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八日登天平》是明代文彭的作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与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首诗不仅是文彭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反映,也是明代文人墨客普遍关心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的体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人介绍:文彭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国子先生。他是文徵明的长子,曾官至国子监博士。文彭不仅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其画作也颇具特色,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展现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2. 诗歌原文
    翠壁丹崖剧可怜,昔年曾酌白云泉。
    重寻鸟道缘垂葛,醉倚龙门啸远天。
    景物伤心秋色外,樵歌满耳落霞前。
    一杯强为诸山进,明日重阳无酒钱。

  3. 诗歌赏析

  • 意象选择:《九月八日登天平》中的山水意象极具画意,通过对翠壁丹崖、白云泉等自然景观的描述,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和高度欣赏。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往昔时光的回忆以及对当前景色的感慨。例如,“景物伤心秋色外”表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感体验,而“醉倚龙门啸远天”则反映了作者在自然美面前的自我放逐状态。
  • 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它还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白云泉”可能暗指道家思想中的修炼之境,反映出作者对超然物外的向往。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明朝时期,文人雅士对自然美的探索和表现达到了一个高峰,文彭作为这一群体中的一员,其作品深受当时的文人风骨影响。
  • 个人经历:文彭的生平与诗作中展现的情怀有着密切的联系。他通过自己的书画创作来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和审美的追求。
  • 文化背景:当时社会风气推崇文人画,强调意境与笔墨的和谐统一,这为文彭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

《九月八日登天平》不仅在艺术上有其独到之处,而且在文化层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它不仅代表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还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