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 其二

山深诸藏殖,海广百川归。
材蓄廊庙器,文张锦绣机。
鱼龙将远化,凫鹤漫齐飞。
为爱贤名久,人间万事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和·其二》是明朝方孝孺的作品,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象的交融,传达了作者对贤者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人间世事沧桑变迁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的内容:

  1. 作者背景
  • 作者介绍:方孝孺(1357年—1402年),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他不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得意门生,还被后世誉为“正学先生”。
  • 师承关系:方孝孺是宋濂的门下弟子,深得宋濂之学。他在洪武年间被召至京,担任汉中府教授,与诸生讲学不倦。此外,他还曾担任蜀献王的世子师,其名屋因此得名为“正学”。在建文朝时,方孝孺被召为侍讲学士,并参与了《太祖实录》的编纂工作。
  1. 作品原文
  • 原文内容:《春和·其二》的原文如下:“山深诸藏殖,海广百川归。材蓄廊庙器,文张锦绣机。鱼龙将远化,凫鹤漫齐飞。为爱贤名久,人间万事非。”。
  1. 作品赏析
  • 自然景观与人文象征:这首诗通过对山的深邃与海的广阔进行比喻,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敬畏。而“鱼龙将远化,凫鹤漫齐飞”则寓意着贤者的名声和德行能够跨越时空,影响深远。
  • 历史与现实的反思:诗中的“为爱贤名久,人间万事非”表达了一种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无论是贤者还是普通人,都在不断地经历着变迁与挑战。
  1. 写作背景
  • 政治动荡时期:在明朝初年的政治背景下,方孝孺作为一位忠诚的知识分子,其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历史感。
  • 个人遭遇:据史料记载,方孝孺曾因反对篡权的行为而被牵连入狱,最终被迫自尽。这些历史事件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使得《春和·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

《春和·其二》不仅在文学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能欣赏到古代文人的才情与风骨,还能从中领悟到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