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徐节妇

大节寥寥不可闻,晚从吾郡始知真。
百年礼乐无男子,一日干戈有妇人。
波冷曹娥沉白骨,雨荒剡岭洗红尘。
争如烈焰三千丈,高照青编万古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徐节妇》是明朝方孝孺的作品,一首蕴含深意的诗作。下面将围绕这首诗作展开详细分析:

  1. 作者介绍
  • 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浙江省宁海县人。作为一位明代大臣、学者、文学家以及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以“缑城先生”自诩,并且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其读书处名为“正学”,而被人们熟知。
  • 张元祯(1437—1507),明江西南昌人,字廷祥,号东白,天顺四年进士,授编修,进春坊左赞善,官至詹事。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成就,而且在文学上也有着卓越的贡献,著有《东白集》。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方孝孺的《挽徐节妇》原文如下:“大节寥寥不可闻,晚从吾郡始知真。百年礼乐无男子,一日干戈有妇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徐节妇的深切哀悼以及对那个时代女性英雄主义的赞美。
  • 这首诗的翻译版本是:“我的主要美德已荡然无存,直到后来我才认识到真正的节操。一百年来没有男性能维护礼乐,一天之内却有妇女捍卫国家。”通过这样的翻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背景。
  1. 作品赏析与评析
  • 在《挽徐节妇》中,方孝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徐节妇在危难时刻展现出的英雄气概。例如,“波冷曹娥沉白骨,雨荒剡岭洗红尘”这两句诗,通过曹娥投江和剡溪洗尘的意象,传达了徐节妇在乱世中的英勇与悲壮。
  • 诗中的“争如烈焰三千丈,高照青编万古春”则通过对烈火和青编的描绘,象征着徐节妇的精神永存,即使在千年之后也能照亮后人的道路。
  • 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的社会动荡。方孝孺在洪武二十五年被召至京,随后参与了修撰《太祖实录》等重要职务,但在燕王朱棣起兵篡位后,方孝孺坚决不屈,最终被朱棣杀害。他的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因此,《挽徐节妇》不仅是对一个具体人物的悼念,也是对当时社会动荡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挽徐节妇》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对历史英雄主义敬仰之情的诗作,更是一首承载着深远历史意义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不仅体现了方孝孺本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点。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方孝孺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