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亘千古,西从桑干来。
巫闾复中断,碛戍乃南回。
胡人下饮马,箭血流高台。
寒云昼不张,白沙积崔嵬。
弯弓行伍儿,饥寒手不开。
愿言东至海,相越隔龙堆。
出辽后三首 其三
介绍
周祚的《出辽后三首·其三》是唐代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边境战事的感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诗中“辽河亘千古,西从桑乾来”描绘了辽河流域的壮阔景象,辽河作为古代中国北方的重要河流,其流经之地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这种地理特征不仅为诗歌提供了生动的视觉画面,也隐喻着历史的深远和文化的连续性。诗人通过对辽河的描述,表达了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感情,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沉思。
“巫闾复中断,碛戍乃南回”中的巫闾山和碛戍地,均为历史上著名的地理标志。巫闾山位于今辽宁锦州附近,是东北地区的一座重要山脉;而碛戍则是古代边防线上的军事要地。这些地名在诗中出现的位置和语境,不仅增添了诗句的地理色彩,也反映了当时边疆防御的重要性。
诗中的“胡人下饮马,箭血流高台”描绘了一幅胡人在战场上的场景,胡人是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通称。在这里,胡人的入侵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而箭雨横飞的高台则象征着战场的紧张与残酷。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加了诗的情感张力,也深刻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和战争的残酷性。
“寒云昼不张,白沙积崔嵬”两句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战争带来的荒凉与冷漠。寒云、白沙等元素的运用,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加凄凉悲壮。这不仅是对边塞风光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战争破坏力的一种控诉。
“弯弓行伍儿,饥寒手不开”则揭示了战争对士兵生活的影响。士兵们被迫长时间在野外作战,忍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无法正常休息。这种描写深刻地表达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士兵命运的同情。
“愿言东至海,相越隔龙堆”一句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诗人希望结束这种不断的征战和杀戮,实现国家的安定与和平。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周祚的《出辽后三首·其三》不仅是一首反映边塞战事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深邃思考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感受到唐代边塞诗的艺术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到对抗战乱、追求和平的正能量。